校属各单位:
《中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学校2022年第27次党委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中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2022年9月5日
中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对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严格执行党中央、重庆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文件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鲜明导向。坚持铸魂育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思想引领,突出价值塑造,筑牢理论根基。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推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坚持系统谋划,优化整体布局,促进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学生培养和教师发展相辅相成、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并举。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重庆市乃至国内同类院校中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引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程,紧密结合现实,注重正反对比,引导青年学生深化对科学真理的理解和认同,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加强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精品在线课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推行微信公众号等学习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宣传展示理论学习成果的阵地,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坚持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着力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防止形式化、表面化。严格教学管理,认真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学校备课、听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完善“教、学、管”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落实课程学时,推行中班教学,鼓励小班研讨,深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健全集体备课机制,通过集体研、分组备、个人学等形式,利用“全国高校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周末理论大讲堂”等平台,帮助教师学深悟透。加强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规律研究,形成师生互促、教研相长、提质增效的良性机制。紧紧围绕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实施“大思政课”建设专项行动,调动各种资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将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设在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教学经验。
(二)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着力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开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大学生版)》,建好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各相关部门的作用,逐步形成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校团委、各二级学院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大思政格局。统筹优质教学资源,开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等课程。规范使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料。科学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编写一批高水平的教辅材料,加强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创新思路方法,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三)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严把教师选用管理考核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研究制定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着力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根据学校学生人数变化,在编制内动态配齐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明确教师任职资格,把好入口关,对不合格教师实行退出转岗。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完善市级分批培训、学院全员培训、系部重点培训密切衔接、相互补充的三级师资培训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专项培训、跨院系联合培养、老中青“传帮带”等专项培训;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挂职实践锻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建设,大力推广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定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建设,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骨干,建设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进一步强化教师学科意识,增强学科归属感,提升学科自信。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和学术发展,激发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其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研究专项。鼓励与其他学校、单位等联合创建研究基地、申报科研项目、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切实推动学科共同发展、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党政机关或者基层挂职、蹲点调研,学习推广先进经验、科学做法,整体提升队伍建设和管理能力。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着力在创新性、前沿性、针对性上下功夫,更好服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研究,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拓宽研究视野,增强学术厚度,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交流宣传阵地。加强科研协作,在校级科研课题方面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报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栏。积极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结合专业研究,围绕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及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需要,积极建言献策,更好发挥咨政功能。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深度辨析引导,旗帜鲜明批驳错误思潮、错误观点,充分发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力、战斗力。大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学术素养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骨干力量。
(五)持续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以育人成效为标准,完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学水平、教学投入、教学成效以及科研等方面获得全面评价。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评价标准,提升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权重,引导学科更好支撑教学。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价标准。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过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考核,引导教师全面发展。制定实施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职务)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在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工作中,严格落实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要求,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健全青年教师评价机制,推行学校考核和学院自主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和个性化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稳步持续发展。将中央报刊以及地方主要党报党刊列入学校重点报刊目录,发表相关文章纳入学校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坚定推进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将教学研究成果、决策咨询报告、网络媒体发表的优秀理论文章等纳入学术成果范围,将教育教学、研究宣传、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六)不断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以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为目标,制定学校思政课教师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培训体系。参照省部级人文社科类项目设立思政、党建等范围较广的专项项目并给予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理论研究。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类各级课题,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等,鼓励教师围绕教材和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在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成果予以倾斜。在重大人才项目评选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领域优秀人才予以倾斜,评选表彰出马克思主义教学名师、理论宣传宣讲骨干。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来源。
(七)重点打造多领域协同平台。构建协同育人平台,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推动建立校内协同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充分挖掘红岩精神、工业文化、工匠精神等要素的育人功能,打造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教育平台。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良好氛围。构建协同科研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阵地建设,培育和务实发展科研平台。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论坛、学术沙龙,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通过与《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华龙网等主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交流合作,刊发宣传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理论成果,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力度。
四、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教委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决策部署,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
(二)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学校应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和组织保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工程,开展专题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政治功能,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指导。
(三)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学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的各项经费的同时,按照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 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适量增加。将思政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量、课酬计算标准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校教师的平均水平,相应核增绩效工资总量。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和经费情况,及时配备和补充各种必要的教学科研设备设施,满足教学及办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