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属各单位: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标准》已经2023年第13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3年7月27日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标准
一、专业建设管理
(一)专业设置与调整
1. 建立常态化专业调研制度,定期组织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专题调查研究,掌握地方政府产业发展定位,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动态,厘清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准确认识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2. 分析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对口率、薪资水平等)、专业发展的现实能力(教学与科研团队、实训与实习条件、课程及其资源、专业特色等),准确把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
3. 依据专业调研分析报告,按照《学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合理调整专业。
(二)专业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案
1. 建立由学校教育教学专家,行业、企(事)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的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二级学院专业建设工作制度,谋划和推动专业发展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人才质量诊断等工作。
2. 依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以及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服务等专项规划目标要求,制定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案,确立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创新、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团队建设、实践条件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学生能力与素质发展、“X证书”获取、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就业质量等);制订实现目标的思路、任务举措和保障措施。经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后,提交学校教学工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批。
二、课程建设
(一)课程体系构建
1. 依据毕业能力要求,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覆盖所有毕业能力要求指标。
2. 将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素质养成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等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3. 厘清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进程、教学学时及其资源需求等,依据不同生源类型和专业教学标准编制要求,编制课程教学标准,经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报学校备案。
(二)课程标准开发
1. 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与所辖的毕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目标表述具体、可测。依据课程目标选取课程内容,注重与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国际标准的对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课程内容。明确课程教学对教师与实践资源配备等的要求,对教材与学习资料等的建议。思政、军事理论、体育等公共基础课建设要符合国家和市相关政策要求。
2. 建立常态化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机制,明确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内涵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必须校企共同开发。
3. 组织课程标准论证,专业课程标准必须有不少于2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
4. 严格、规范执行课程标准,根据教师教学水平、生源特点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课程实施标准,按时、合理配置开课所需教学资源(教学场所、实训设施、师资队伍、信息化资源等)。
5. 建立课程标准滚动修订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和完善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每年至少进行1次课程标准优化。
(三)课程教学实施
1. 厘清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注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综合素质发展。探索社会实践、企业现场教学、岗位实习与项目化课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
2. 采用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由教师和学生间达成一致的行动产品来组织构建教学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教学做一体化,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行为。
3. 以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作为课堂教学的检测依据,紧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依照课前、课中、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在线检测和实时跟踪改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形态,提高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加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外辅导,帮助学生解答学习课程的疑难问题,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认知。
4. 基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和课程目标,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设计能有效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课程目标要求的学业考核方案,科学合理鉴定学生学业成绩。
(四)教材建设与使用
1. 教材建设要反映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建立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机制,校本专业课程教材必须校企合作开发。
2. 选用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学校办学特色的教材,建立教材使用效果诊断与改进机制,以此作为教材选用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条件建设
(一)实训基地建设
1. 实训场地、设施、设备和环境等符合课程标准关于实践教学的要求 , 融入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建设理念,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 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引进企业资源,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彰显生产性特质,注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每个专业至少拥有1个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室)。
3. 注重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利益相关方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实训设备持续更新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实训平台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机制等。
4. 有数量充足与管理规范、设备设施先进的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制度严密、可操作,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过程有效监控,能满足校外实践教学需要。
(二)教学资源与数字化建设
1. 建设在线精品课程等课程资源,各专业至少有3门核心课程建有充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至少建有1部新形态数字化教材。
2. 建立课程资源使用效果诊断与改进机制,确保课程资源为学生所用,为学生所认可。
四、师资队伍建设
1. 依据教师发展标准,围绕师德师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国际化视野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企业实践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 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不断优化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和生师比例。严格执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强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培养,形成合理的队伍梯次。
3. 聘请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行业企业专家,建立兼职教师库,并形成更新机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课程建设、教学中的作用。
五、社会服务
1. 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培育科研团队和科研带头人,发挥科研能人在二级学院(部)科研发展中的引领和表率作用。
2. 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力量,建设技术与科学研究机构或平台。
3. 组织教师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寻找行业企业在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中的课题线索,协同学校、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攻克技术难关。
4.鼓励教师申报学校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研究课题,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5. 开展技术与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引导教师申报专利,争取将研究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
6. 与行业企业进行联系与沟通,了解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需求,合作开发和实施培训项目。
7. 配合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交流合作处的工作,完成学历教育、项目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任务。